cost&efficiency
降本增效,我的一点看法
降本增效,基本是这两年一个快被说烂的词了,我自己也算是深陷其中很长一段时间。今天主要是想写下自己的理解,不一定对,不认同就划过,瞎哔哔我的,我会直接拉黑。
方向要选对,试错要考虑成本
选对方向,这个是最最最重要的。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这说的是你得走的方向是对的,要不然走死你你也到不了。有人会说,很多时候,我也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啊,好的,没问题,你说的对。那这个时候就是要去尝试,但是尝试一定是小分队去尝试,甚至可以多个小分队分别往多个不同的方向去试,这样错了,成本也不会很高。但是如果是全部资源投入去尝试,去折腾,那一旦发现方向错误,这成本可是不小哦,既有人力成本,也有时间成本。但人性使然,沉没成本,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及时认错割肉的,就跟你买了股票下跌后,你总想着拿到回本一样,导致即使发现做了,也不及时止损,让团队继续投入,越来越拉,团队最终陷入盲目忙碌的泥沼,看似忙忙碌碌,实则原地打转,消耗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成本,最终做成的事情寥寥无几,士气低落。
别瞎砍瞎降
那些无法加人加班解决的事情
我所在公司,身处金融强监管行业,这个行业有个共性,公司要开展任何新业务,必须要先拿到监管机构的审批才可以的,不像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大厂,很多业务就是我想到了,系统弄出来,就可以营业。但监管审批这个事情,要持续多久,这个是不受公司内部资源控制的(你有个董事是川普那就是另一码事了),无法通过加人加班加速这个过程的。那这一类事情,提早开始,配合监管的要求,不断优化材料,必要的时候做出demo版的系统进行演示等,日拱一卒,这些审批最终都会通过的,然后合法展业。这一类事情,如果同行竞对想copy,都需要走一遍这个过程,如果我厂花了2年才拿到审批,那同行如果从零开始,那它绝不可能2个月就拿到,大概率也是2年左右的,这样的护城河就是无比稳固的。降本增效,一定不能把这一类事情给砍了,等要用的时候发现没有,又在说什么当时为啥砍掉了。。。。。
那些可以日拱一卒做得完的事情
参考嘉信理财,盈透证券,我们不说全部的产品特性,就说其中用户常用的80%吧,这是能列出一个很清晰的清单的,这个清单一定是可以日拱一卒,做得完的,并可以不断完善,包装成用户喜欢的体验。每日精进一点,持续完善这些功能,产品体验没道理做不好的。如果朝令夕改,今天全力开发新功能 A,明天却毫无征兆地暂停 A 去做 B,后天又推翻 B 转向 C,过段时间又回头发现 A 在市场上需求很大,最终啥都没搞成,产品体验糟糕,研发系统也是各种补丁摞补丁,各种猥琐,先猥琐解决再迭代优雅,没有时间去及时重构,最终是永远猥琐,优雅个屁。团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,每天看似忙忙碌碌,其实都是瞎忙,毫无成就感。中层管理者的精力每天都花在揣摩上意,如履薄冰地向上管理上,无法专注于团队建设和业务推进,精力都浪费在无意义的内耗上。其实每个产研团队的同事在说一句话的时候会很自豪的,但是很久没听过了,“我们app的那个xxx功能,我们团队做的,欢迎体验,有什么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,我们评估改善”。
云原生
云原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1. 资源利用率,动态扩缩容,省钱。 2. 资源隔离(cpu,内存等),服务稳定性
先别说云原生的其他好处,就说这2点很明显的好处吧。
主要想说下资源利用率这个事情,其实基于金融证券服务的场景,我们预期比较理想的服务器资源管理方式是怎么样的?
- 刚开盘的30-60分钟会是订单量高峰,我们希望能提前几分钟把服务扩容;
- 等请求量高峰过去后,再自动缩容(机器归还,省钱嘛)
- 如果盘中突发预期外的事件导致请求量暴增,自动识别到(例如识别到cpu,io等用量突增)进行自动扩容,波峰过去后,再自动缩掉。
整体的思路就是跟用水用电一样,我用就给钱,不用就不给钱,用的时候随时有,不用的时候随时关(归还)。但在服务器资源管理方面,这势必需要准备一个服务器资源池子,那这个池子归我厂还是归云厂商呢?如果归我厂,那这个池子的费用怎么算? 又怎么保证每次扩容这个池子都是够的?同样,放到云厂商,这个事情又怎么管理呢?这个池子不管归谁,都不可能平时闲置的,大家都想省钱和赚钱啊。
再说资源隔离方面,主要是指的cpu和内存这些资源,这个其实是刚需,因为我们经常有机器的资源被各种服务观测等的agent服务打满,导致作为主人的各金融服务无法工作了。这个不展开说了,云原生有这个功能,和你能用的好这个功能以及需要的前置工作和配套设施,这是两码事。
就这些吧,随便写写。